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
國家不愛我?
檳州首席部長林冠英出訪新加坡,發現獅城40%醫生來自大馬,於是發出只要人才回流,則大馬有救的感概。而在988電台MY Fm的「早點說馬」時事課題討論環節中,大馬人才外流於是成為討論項目。
大馬人才外流已非新鮮課題,華教機構、華團組織在過去數十年來一直呼籲政府關注說問題,然而至今仍不見有效解決政策的推出。長久下來,大馬人民不盡要問,究竟政府對於人才外流是抱持怎樣的看法?
國家發展需要有素質人材這已是眾人皆知的事。而從新加坡的發展就更可獲知,吸引、保留人材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事。新加坡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時,是個零資源的國家,但是在前總理李光耀的卓見下,廣納人材,使新加坡有今天比大馬更先進的局靣。
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,接棒成為新加坡第三代領導人後,仍延續其父親李光耀最初的政策。在剛過去新加坡國慶演講中,培育及吸引外來人材,成為其演講內容主轴之一。李顯龍認同人材的重要性並非本身的真知灼見,而是歷史的發展已給了例證。被稱為民族大融爐的美國,能在200年內發展成世界大國,與對人材的珍惜有著莫大的關係。
當然新加坡及美國等國家,能夠有卓越發展並非只單靠人材,還有公平競爭的制度。新加坡教育制度承諾各民族的培育都設在同一個起跑點上,而美國能者居之的文化,可是明確讓人知道,在那方國土上不分膚色,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機會。
而回望大馬,我們是否有平等的空間,讓各族人民在同一起跑線上相互競爭?相信大多數國民都心理有底。在此之前,有政客抨擊大馬人材外流,與「愛國不愛國」挂勾,讓人感到莫名其妙。
在物競天澤的現實環境中,生命自尋出路是最自然的現象。即然國家沒有給我公平的平台,為了生存我何不到其他可以容得下我的地方去,即便非生於斯長於斯,但在公平的舞台上只要肯努力,總有熬出頭的一天,這就是許多外流人才的最初想法。
大馬政府說要留住人才說了許多年都無成效,追根究底與歧視生政策的施行有著莫大的關係。新經濟政策美其名拉近貧富懸殊,最終卻只飽了某些人的荷包,更因當中不公的策略延績至今,造成了族群隔閡。因此有關政策若不改變,留住人材也都只是紙上談兵而已。
大馬有沒有人材?當然有,名動國際的知名導演蔡明亮就來自大馬,如今人手一支的隨身碟(pen drive)發明者潘健成,也是出自米鄉適耕莊的孩子。為什為他們都只在外國發跡,而不在大馬?這問題無需深思,而且早有解答。如何改變現有情況?最終只有看掌權者是否有意願改革。羅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,一些東西事在人為而已。
東方群英會(一)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