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

歷史早有答案

檳城民聯政府設立中文路牌引起爭議,近日以來已從檳州本島延燒至國會,甚至有大專青年組織指檳州政府有關決定違憲,擬起訴政府。

設立中文路牌一事遭來爭議,己是可預見的事。只是該爭議從檳州本島至國會的爭論,卻往往後出現一些令人噴飯的邏輯,叫人不敢恭維。

其中,說設立中文路牌等同挑戰巫文作為國語地位的說法最為可笑。檳州政府在設立中文路牌時,可沒有要將原有的國文路牌拆掉,反而只是設在其下方。因此,國語路牌不但保留,甚至在視覺上更是高高在上,誰敢說檳政府挑戰國語地位?

再來,旅遊部長拿督阿莎麗娜在國會中回應有關課題時,說增設中文路牌與旅遊業沒有直接聯系,更是讓人莫名其妙。我想部長大人說這句話時,應該是患了選擇性失憶症,因為在大馬引以為傲的吉隆坡國際機揚中,所設立的日文、英文指示牌等,不都是為了方便旅客嘛?

如果是其他語言指示牌與旅遊無關,那旅遊部何需花費巨資來設立這些指示牌?如果明知於旅業沒用,那就是浪費公帑,需向人民解釋。

檳州申遺成功自然迎來許多旅客,設立中文路牌可說無可厚非,除非旅遊部只歡迎看得懂國文路牌的旅客到訪。

又有人說,路牌中不能擁有除國文以外的另一種語文,可是事實上,在許多州內,路牌上除了國文外還有爪哇文,這樣說來莫非阿拉伯文地位在大馬與國語平起平坐?

大馬通用語文除了馬來文外就是英語,之後是中文、再來就是淡米爾文了。除去以上語文,還有土著們用的語言,這樣算下去爪哇文算老幾?

因此,如果說官方可以默許在路牌上使用爪哇文,卻對中文大加鞭笞,可以說是雙重標準的體現。如果官方肯承認有雙重標準的話,我想中文路牌課題容易解決得多。反正是有雙重標準,其他鼓噪的人死了設立中文路牌這條心吧,因為標準怎樣都是別人設的啊。

其實在多種語言路牌爭議中,回顧歷史就已有答案。在新山開埠的地點之一陳厝港,保存著一個路牌。路牌因為年歲久遠,木質都已經發黑。字跡卻依然清昕可見。

制作路牌的人,以爪哇文、 馬來文及華文,標明曾經繁榮一時,如今卻風華不在的老街名。「Jlan Kangkar Tebrau kecil」、「惹喃港下咭唧」,正確的翻譯就是Kangkar Tebrau支路的意思。

多語文路牌在大馬百多年前就有了,不但是大馬多元族群社會的反映,也是民族之前包容的體現。所意,政客們不必把多語文路牌政治化,因為歷史已教會我們,在多元族群國家裡,路牌應怎麼設。


沒有留言: